同视机是斜弱视专科的常规检查/训练设备,开设斜弱视专科的医院都有配备。
近期有三个弱视孩子家长咨询眼科之家,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这里有新患者、也有眼科之家指导过弱视治疗的老患者,我问到孩子的双眼视觉时,家长都说医院不给查同视机。我问当地医院是否有同视机(有些家长不认识同视机,我截图给他们看),有两个家长说:“有。”,一个家长不能确定。
那为什么当地医院有同视机,患者家长提出要查一下双眼视觉,却被当地大夫拒绝呢?
我思考,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很多眼科医生对弱视治愈标准的掌握有欠缺。
眼科之家前文曾多次讲过,根据1987年9月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弱视疗效评价标准,弱视彻底治愈指“双眼矫正视力达到或高于1.0,双眼立体视锐度小于等于60秒角,稳定三年以上”。很多地方医院(甚至有些核心城市的眼科重点医院)眼科大夫对弱视功效的评估仍然只看重视力的变化,忽视或者不知道双眼视觉的康复。
那他们医院设置的同视机是用来干什么的?说实话,这个也困扰了我。是摆设?还是只是用来做弱视训练用途的?如果连双眼视觉康复概念都没有,在没有双眼视觉检查作为前提的情况下,用同视机训练什么呢?使用同视机内置的光刷、红闪和后像功能?
眼科医生只侧重与弱视患者矫正视力的改善、无视双眼视觉康复的专业弊端很多。一方面,这种做法会间接影响家长对孩子弱视治疗功效的判断,医生提都没提双眼视觉,家长从何知晓、又谈何双眼视觉治疗规划呢?另一方面,对于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这些常常合并双眼视觉障碍的弱视患者来说,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过了双眼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谁又为他们的终身视觉功能欠缺埋单呢?
2、医生会操作,但嫌麻烦;护士、技师不求甚解,不会操作。
同视机是个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还真有点复杂的眼视光检查设备。光看同视机上密布的各种调节旋钮、按钮、机关,外行人往往就感觉无从下手了。
同视机的检查操作需要调整目镜瞳距、画片高度/旋转度、水平起始角度、下颌托和额托高度、两侧镜筒亮度、两侧镜筒镜筒闪烁/常亮方式、双镜筒的自由/锁定旋转、各标尺的归零/复位/转换等等。操作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患者斜弱视病情,观察斜视角定性定量、斜视方位定性定量、更换检查/训练图片,甚至包括培训患者配合操作和叙述目测现象等。同视机的操作,还需要结合斜弱视种类和病情的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判断。对于一个没有经过系统同视机操作培训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学习任务。
显然,从卫校或者眼镜学校毕业护士、验光技师往往没有相关学习经历,即使用心学习和模仿,多数往往也只能操作到皮毛的水平(这里面不包括那些好学、多知的眼科工作人员,也不包括那些对斜弱视检查训练环节要求严谨的眼科中心工作人员)。
斜弱视专科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工作对象往往都是小于10岁的儿童患者。这些患者对检查的配合度,相比大龄少年和成人,要差很多很多,有时甚至需要“连哄带蒙”的方式获得患者配合。一个系统的同视机检查下来,即使操作熟练,也要几分钟甚至一二十分钟。对于门诊量大的眼科医生来说,同视机检查确实可能成为一项不愿意做的负担。
护士/技师不精于操作同视机,大夫也没有处方要求,他们自然不会给斜弱视患者操作同视机。
如此以来,同视机检查往往会进入尴尬境地。即使有些医院表面上强调同视机检查,往往也流于皮毛和形式,因为他们心里还有一个拐棍——患者会去更专业的医院来查这些专业性要求高的项目。
3、同视机检查费用低廉且为“大红本”明码定价,缺乏创收动力。
“大红本”就是各地的卫生医疗收费标准手册。尽管各地的医疗收费标准手册中同一项目的收费存在差异,但大同小异。做一次同视机检查的收费,仅仅是十几块钱。不能否认的是医疗执业存在“创收”驱动,创收多,意味着科室效益更好,处方者和操作者能拿到的科室奖金也更多;创收少,自然就成了“鸡肋”。
同视机可以筛出的病源,主要是斜视和双眼视觉异常的患者。前者有可能需要手术,眼科医生对手术患者自然是欢迎的——即显专业本色,又立竿见影。后者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因为即使一个患者有双眼视觉障碍,也无法通过常规的药物、手术和注射针剂处方手段转化,甚至有些医院没有双眼视觉障碍者对应的双眼视觉康复设施,双眼视觉的医生检出意愿就弱了。
这样的说法,可能会激发患者和家属对医疗从业者的不满,这样揭露也许会遭到某些同道憎恨。但我这个人讲究务实,不吐不快。当然医务人员并不见得都是见钱眼开之辈,热爱专业、乐于投入、严谨执业的医护人员,大有人在。
这里讲出的道理,大家也很好理解。即使一个服装店的老板,看到有顾客咨询利润高的衣服,也会更加热情周到、多讲几句的。从创收角度讲,医院更乐意筛查出一个白内障患者,而不是筛查出一个睑裂斑患者。
4、斜弱视家长的主观意愿,也在左右医生的专业取向。
视力就好比现金,双眼视觉好比空头支票。多数家长更在意孩子两眼视力的提升,因为“看不清”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看不全、看不真”却是个次要矛盾。在这样的患者家属意愿的前提下,医生自然更愿意迎合视力问题,加上双眼视觉的临床基础薄弱(无论科研深度还是治疗手段都薄弱),双眼视觉也极容易被退到次要角落。
这样的专业取向,真正的直接受害者是斜弱视患者本人,家长是间接受害者。孩子长大饱读诗书明白原理并做了检查,了解到自己是个视觉功能不全者,甚至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如外科术者、精细精密电子电路)和生活(如驾驶),会抱怨童年没有得到最专业的视觉康复,家长自然难推其责。
5、双眼视觉是否有无、是否健全,可能存在判断偏差。
例如有些小角度内斜患者、柱镜屈光参差患者、看似不会有双眼视觉障碍的双眼弱视程度接近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等等,没有做过双眼视觉检查,但一检查可能会吓一跳——是个单眼抑制或者立体盲。
医生自信一些不是坏事,一个专业上畏首畏尾、模棱两可的大夫不会是个出色的大夫。但自信过度就是自负了。如果一个大夫想当然的认为某某弱视患者不会有双眼视觉问题,而这个患者偏偏有双眼视觉问题,责任就在大夫身上了。
别人怎么做我不知道,我是“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弱视患者,要追求视觉健全,要关注双眼立体视锐度,而不应该仅仅盯住中心视觉敏感度(视力)问题。
声明: 本文由( t969141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ruoshijinshi.com/1290.html
------====== 本站公告 ======------
*2016.01.08日起,启用眼科之家微信公众号,微信号“kidseye”。帮助家长孩子康复弱视!
*咨询孩子眼睛问题请在新浪爱问医生/好大夫在线提交问题(搜索“汤锡强”)。
*暂不开设任何在线即时咨询方式和面诊方式。
对单眼弱视这驾驶一事,已开另外一篇博文专门撰写,请移步《关于单眼弱视者考取驾照的观点 公开道歉!》http://www.ruoshijinshi.com/1362.html
2014-03-07 下午3:22汤医生,我女儿在医院里是用网络训练配套的电脑软件来查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这检查结果准确吗
2016-02-03 上午11:55可以的。
2016-02-04 下午9:25你好,汤医生,立体视的训练是不是要等视力提高到1.0才做训练?
2019-07-16 下午4:55